“好炮,真是好炮,算了,还是去看看别的吧!还有什么好东西,都拿出来吧!”
郭子仪意犹未尽的放开了手中的新式火炮,开口说道。
李安笑了笑,开口说道:“好东西多着呢?那就随便带你去看一些吧!这边有新研发出来的火浣布,还有防刀衣服……”
“火浣布,这个世上真的有火浣布这种东西,老郭一定要看一眼,防刀衣服也要看看……”
郭子仪兴奋的说道。
火浣布在华夏帝国有很久远的历史,在先秦的时候,就已经出现火浣布了,据‘列子?汤问’记载,周穆王大征西戎,西戎献锟铻之剑,火浣之布。……火浣之布,浣之必投于火,布则火色,垢则布色,出火而振之,皓然疑乎雪。”在这本古书的记载里,周穆王得到西戎所献火浣布,并对其用火洗涤的特性作了描述。
周书曰:西域献火浣布,昆吾氏献切玉刀。火浣布污,烧之则洁,刀切玉如脂。”原来西戎与西周毗邻且交往频繁,于是他们就把火浣布拿来送给周王以求交好,也可以算得上是一种贸易。
到了汉代,也有大量文字对火浣布进行了记载。《西京杂记》卷一记载,“武帝时,西域献吉光裘,入水不濡。上时服此裘以听朝。”这个入水不湿的吉光裘,即是火浣布加工做成。
到了东汉时期,火浣布不仅产自西域,还产自西南夷。《后汉书?西域传》载,大秦国“作黄金涂、火浣布。”《后汉书?西南夷列传》载:“又其火毣,驯禽封兽之赋,軨积于内府。”
东汉中后期西域所献火浣布,相传曾为专权的外戚大将军梁冀所得。《傅子》曰:“长老说汉桓时,梁冀作火浣布单衣,会宾客,行酒公卿朝臣前,佯争酒失杯而污之,冀伪怒,解衣而烧之,布得火,烨然如炽,如烧凡布,垢尽火灭,粲然洁白,如水澣。”也就是梁冀在宴会上故意表演火烧单衣的把戏,给人留下深刻印象,多年以后仍在长老中间传说。
东汉末年天下动荡,四夷纷扰,中原人士长期不见火浣布,于是对火浣布质疑起来。三国时期,怀疑有没有火浣布的代表人物则是魏文帝曹丕。有记载云:“魏文帝穷览洽产,自呼于物无所不经,谓天下无切玉之刀,火浣之布。其间,二物毕至,帝乃叹息,遂毁斯论。”说明曹丕对火浣布非常的怀疑,他自己没见过火浣布,而普通的布匹根本就不耐火,所以,他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火浣布,结果,别人将火浣布拿到他的面前的时候,曹丕这货傻眼了,才明白自己见识浅薄了,世上真的有火浣布。
后来曹丕的儿子曹睿还是不相信有火浣布,之后,曹芳继位的时候,西域再次送来火浣布,被朝廷上下当成是祥瑞。
也就是说,华夏自古以来都能获得火浣布,但都是西域进贡的贡品,数量极其的稀少,而且,经常性的因为战乱而断了供应,从而让华夏的火浣布极其稀少,甚至,很多贵族穷其一生都没有见过所谓的火浣布,从而怀疑其真实性。
到了西晋的时候,中原王朝打通了连接西域的交通路线,西域各国数次前来进献火浣布,火浣布再次进入华夏。
不过,由于华夏所有的少量火浣布都是西域进贡来的,所以,华夏子民对于火浣布的认知就显得很不足了,甚至觉得火浣布是神仙织的布匹,从而为这种很普通的布匹盖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。
随后,什么火树皮,火鼠皮的说法也开始流行,但一般人认为火鼠皮所织之布柔软平滑,质地更胜于树皮所织。
两汉魏晋一直到隋唐,火浣布一直被披上一层厚重的神秘文化色彩,当时,人们难以看到火浣布,也没有条件去研究火浣布到底是什么东西,所以,这些神话色彩的故事,自然也就比较流行了。
其实,所谓的火浣布就是石棉,一种很是普通的物品,只是因为华夏帝国一直没有掌握这项技术,需要西域进贡才会拥有,所以,才会出现大量的传说和神话。
而石棉这种物质所织造出来的布匹,之所以被称为火浣布,就是因为这种材料具有很强的耐热性能,并且不会燃烧,非常的耐火,也是绝缘不导电的物质,广泛应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。
比如石棉保温隔热产品,石棉橡胶产品,石棉制动产品,石棉电工材料等等,不过,石棉对人的危害比较大,经常性的吸入石棉颗粒,会导致人的肺部产生病变,也就是所谓的石棉职业病,在后世的社会,这种职业病每年导致数万人死亡,渐渐的也就被大大的限制了,除非特别需要的地方才会被允许使用石棉,而绝大多数都要选择其它的材料进行替换,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石棉这种材料的依赖。
李安之所以要发展污染严重的石棉材料,那是因为这种材料虽然污染很大,但用处同样也是很大的,在不少领域,石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,是其余材料所难以取代的,而且价格还比较容易接受,比如部分机器的隔热材料用石棉是最好的,使用其它的材料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,还有就是大唐的灭火队经常要出入火场,对石棉衣服的需求也是很大的,有了这样的衣服,灭火的时候,被烧伤的可能性就大大的降低了,可以很好的保护这些救火员的生命安全。
不过,这只是初步的研究,接下来李安会研究出取代石棉的更高级的防火材料,性能和实力将远超石棉材料,至少不会有污染了,还能抵御强大的热浪,更好的保护灭火员不会被烧死。